詞彙
MS的操縱系統 MS的操縱系統
MS,雖然動作方面已可以非接近人,但它們的操縱系統,只是跟既有的空戰武器相差無幾而已。這裡,就讓我們看一看MS的操作,實際上是如何進行的吧。 人型武器的操縱及其問題點 MS開發過程中最大的問題點,除了能量系統之外,就是其操縱系統了。因為,這個系統在操作時,必須盡量避免給MS複雜的機體制禦加添負擔。 在開發渣古MS時,已確立了自動控制人型機體的技術。雙腳直立步行不用說,就算在不規則的的地形上行走,或在失去平衡時的姿勢復完等方面,亦可做到百分之一百的自動控制了。駕駛者的手腳控制,已經沒有必要了—或者應該說,這種操控實在太過複雜,和牽涉太多範圍了,所以事實上是根本做不到的。 所以,「怎樣才可以將駕駛者的思考傳達MS上去」反而變成了問題所在。即是說,問題是在於操縱系統。 簡單地操控MS是不太困難的。因為,通過自動制御系統的操控,MS的基本活動是幾乎不需要駕駛者去控制的。 但是,在實戰中運用MS,事性就沒有那麼簡單了。 事實上,只要把MS當作人類步兵去想,就會明白。人在作出某種行動時,是不會逐一為手和腳的動作而廢神的。例如,當要射擊時,人就會用慣用的手去拿起槍,瞄準,和扳掣開槍。人在做出這一連串動作時,是自發的,不會對每一個動作都著意細想。 但是,就算要MS的操作系統做出開槍射擊這麼簡單的動作組合,也會立即叫駕駛者手忙腳亂,無法處理了。何況,在實際作戰時,要求的動作會複雜得多。 於是,機體動作(具連貫性的動作)就會按用途被分類,並被編成程式,裝進渣古MS中去(當然,各個動作會因應情況的變化而進行自動調節)。而駕駛者可以因應不同用途,從那些程式中選擇適合的操縱程式來操控機體。 這個系統,被稱為「能動變換制御」(Active Mission Control,AMC)。最初,由於這個系統實在太簡單,很多人都懷疑AMC的有用性。不過,在實驗中,由於証明裝上了AMC的試用機比其他系統為佳,AMC就被正式採用為渣古的操縱系統了。 AMC雖然是個簡單的系統,但正是由於它簡單,它反而在運用上更具靈活性,和更易培育出駕駛員,這也是在很短時間內,能夠培養出大量熟練駕駛員的主因。 學習型電腦的出現 在經過實戰的反覆驗証下,有人指出AMC系統的幾個缺點。 當中,最重要的缺點是:它不能完全應付沒有預計過的突發事件。 特別是在應用渣古的初期,發生了一連串程式預計以外的突發事項,凸顯了系統的缺陷。本來,AMC在設計上,是可以利用行動選擇的組合來迴避例外事件的。但是,在實際運用上,除了少部份天才之外,能夠成功地作出緊急迴避操作的駕駛員,是極為罕見的。 本來以為通過不斷收集MS的動作資料,就可解決這個問題。但是,資料的增加,亦會增加駕駛員的負擔。結果,MS表面上擁有的性能,變成要大大倚賴駕駛員的技術才能得以發揮。 其後,AMC經過多次改良,讓技術未精的士兵也可以發揮其最低限度的性能。不過,渣古MS的性能只得局限於一個低水平,比預期遠遠為差了。在MS開發方面,比起自護,聯邦軍起步甚遲,所以一開始,聯邦軍就著手設計比AMC更高水平的操縱系統。 一般被稱為「學習型電腦系統」—正式應該叫做「推論型導向制御」(ICN)—的系統,要在試製機MS(名為高達)的開發差不多進入最後階段時,才得以完成。 這個ICN,基本上是與AMC系統是沒有甚麼不同的,但它完全解決了—因資料的增加會令操作性能降低—AMC的這一個重大缺陷。這是把弗拉納罕博士(當時他還在自護公國服務,在研究擁有特殊能力的「新類型人」方面,留下了不少功績)在戰前發表的「先行性行動預測理論」,應用於MS電腦系統上的結果。 所謂「先行性行動預測理論」,是把「新類型人」的「預見能力」理論化的產物。而在ICN上,更實行了一個驚人的試驗,實驗者根據這個理論,竟然可以讓電腦提早讀取駕駛員的思考。 但實際上,ICN能預測的,只是極短時間內的,和範圍有限的某些事物而已。雖然如此,這個系統已為MS的操作系統帶來了很大的進步。這個系統,可以配合駕駛員的思考和心理狀態,以適切的方式為駕駛員提供操縱方法(叫人驚異的是,如果在操作時,系統和駕駛員配合得完美無瑕的話,是不會存在操作失誤的可能性的),就算是第一次駕駛MS的初哥,也能夠足以對抗普通士兵駕駛的渣古。 而完全沒有操縱MS經驗的阿寶.尼爾,在駕駛試作機MS(高達)打首次實戰時,便証明了這一點。後來阿寶.尼爾發揮出驚異的能力,也是有賴於此。這也令自護對ICN的有用性,留下了深刻印象。 學習型電腦系統及其應用 ICN系統基本上是沿用既有的電腦系統設計而成的。其結構跟以前的AMC系統並沒有甚麼分別,而「預先讀取」系統的運作,是靠內部軟件才能實現的。 電腦技術現在雖然發展到了極限,但仍未能開發出與人類的思考模式一模一樣的電腦系統。ICN系統,只不過是模擬人類的思考模式而已,所以,系統的運作,有賴於大量的個案學習(Case Study)。 特別是,初期的高達MS的活動資料,對後來的量產機GM吉姆的ICN貢獻極大。在性能方面,GM除了發電機輸出功率之外,其他方面和渣古是同級的,它能夠做出比預期為高的戰果,正是因為擁有ICN—一個經過高達考驗的系統—之故。另一方面,在大戰後期,自護軍終於引進了足可比擬ICN的AAMC系統(Advanced Active Mission Control高級能動變換制御)。 最初使用AAMC的是大魔陸戰用MS,及一部份的水陸兩用MS。這些機體由主力駕駛員駕駛,以便全力收集駕駛資料,搶回落後於聯邦ICN系統的時間。 但是,直至戰爭結束為止,AAMC都未能完全普及。據說這是因為自護軍中的派系意識太強,而自護又有那麼多不同種類的MS,令開發不能統一規劃,結果為AAMC的引入帶來重大障礙。 自護更令人感興趣的,其實是一種被稱為「賽可謬」(精神增幅系統)的思考控制系統。這個系統,是弗拉納罕博士的研究班發明的,它除了直接在介面(Interface)中引入駕駛員的腦波之外,其他方面都和ICN系統很相像。 這個「賽可謬」系統,是模擬新類型人駕駛員的思考設計而成的。所以,它可以比模擬預測思考的ICN系統運作更長的時間(據說最長可以多達數分鐘),亦可在米洛夫斯基粒子影響下,仍然執行模擬的遙距操作。 這個技術,後來應用到無人駕駛的「浮遊圓錐機」上,使單機也能收到極大戰果。不過,操控此系統需要特殊才能,和需要為特定的駕駛員度身設計,故不能說是實用的系統。 另一方面,自阿寶.尼爾出現後,聯邦也不得不承認新類型人的存在,於是把ICN推進一步,開發專為新類型人而用的NICN系統。這個系統,被裝上「高達試用機四號」之後的機體中,但還未收集到足夠的資料,就被擊毀了。 由於聯邦的開發班子著重武器的通用性,故其後停止了為新類型人研製武器,只著力於製造戰鬥用的MS。 另一方面,「賽可謬」的研究仍然繼續,並在後來的時代佔上重要的一席位。